韌帶斷裂康復膝支具的應用
膝關節重要的穩定結構之一為前十字韌帶,如果前十字韌帶發生斷裂,則膝關節明顯的前向、旋轉不穩,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受到嚴重影響。如果調理不及時,反復出現關節扭傷,關節軟骨、半月板等重要結構容易受到嚴重損害,進而導致骨關節病、關節過早老化的發生。迄今為止,臨床中常采用手術重建方法,關節鏡手術創傷性較小,且術后反應小,可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同時需要完整的術后康復訓練才能夠使手術有效果。為了避免患者膝關節手術后打上沉重且不透氣的石膏,一款膝關節支具在臨床上被應用。該支具具有可多角度調整的功能,因此稱為多角度可調節膝關節支具,是一種屬于康復護具類的膝關節支具。
術后膝關節支具使用方法
術后48h內拔出關節內引流管。手術后,第1天調整可調節膝關節支具卡盤,使患者的患肢活動度為0°,對患者進行踝泵練習的指導。同時還要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的舒張及等長收縮運動,幫助患者取平臥位,足尖向上,使得踝關節背伸,繃緊大腿肌肉,持續2s,鍛煉3次/d,鍛煉5min/次,以患者不感到疼痛感為止。手術后,第2天指導患者抬高腿,囑咐患者堅持6min/次,4次/d。手術后第7天以非負重的膝關節功能鍛煉為主,對調節膝關節支具卡盤加以調整,使患者肢體活動度為10°左右,膝關節支具可穩定的保護膝關節,防止功能鍛煉過度造成的損傷。繼續行膝關節直腿抬高功能鍛煉,鼓勵患者每日增加1次鍛煉次數,指導患者在床上行膝關節屈曲練習,要求患者屈膝過程中足跟離不開床面,僅在床面上進行活動,使患肢活動度增加10°,每周都對可調節膝關節支具卡盤進行調節,使得患肢活動度增加10°。術后第14天,將傷口縫線拆掉,屈膝達到40°,在可調節膝關節支具保護下部分負重到完全負重,且在術后8周內屈膝活動度>90°,行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可進行上下樓梯等。術后3個月,可行完全負重,去除支具,行<45°的半蹲訓練,可在軟墊上行走,鍛煉2次/d,時間各1h。術后6個月可訓練側向跑及后退跑,向前變速跑。同時,輔以飲食護理,多食用高蛋白及高熱量及維生素豐富的食物,防止患者便秘及腹脹,使營養充足,促進患者康復。
由于膝關節內特殊的生物學環境及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血供限制,使得膝關節韌帶無法自然恢復,需進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目的在于穩定膝關節,減少繼發骨關節炎的發生。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進行康復護理的主要目的是讓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到損傷前的運動水平,提高生命質量。但過早進行康復鍛煉會影響重建術患者的正常轉歸及成熟過程,導致所抑制的組織松弛。因此,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促進肌腱的愈合,并促進肌腱向韌帶的演變,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可調節膝關節支具應用到前交叉韌帶重建術中有重要意義,遵循了循序漸進及等長、等張的原則,避免了功能鍛煉不當導致的膝關節再發性損傷。
綜上所述,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中應用可調節膝關節康復支具可改善膝關節功能,且并發癥較少。
參考文獻:胡克萍,譚艷慶,李雪,等PDCA指導護理模式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效果評價
楊淑容,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